“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专栏将通过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人员、档案人员的访谈,挖掘建设项目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邀请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汝新讲讲兰州石化的故事。
问: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请您介绍一下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当时的建设情况。
答: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简称“两兰”)。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重点项目,兰州炼油厂、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是其中的3个项目。1956年2月11日,重工业部批复文件中定名兰州氮肥厂为“兰州肥料厂”。1957年9月,化工部决定将兰州肥料厂和兰州合成橡胶厂合并成立兰州化工厂。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建成并投入运转。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我国油品供应十分短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西方国家甚至曾预言,“红色”中国“小茶壶式”炼油厂生产的低劣油品,根本无法满足打一场哪怕是几个星期的防御性战争的需求。作为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第一批重点项目,党中央对该批项目的 选址和落地工作非常慎重,多次派专家来现场实地考察和勘探。在项目建设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先后来到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视察、调研,对企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问:1958年9月18日,兰州炼油厂成功生产出第一批成品油,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兰州炼油厂在国庆节前特意派人到北京向党中央报喜,当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答:那一天,刚刚建成投产的兰州炼油厂成功生产出汽油、柴油、煤油等6种成品油,这意味着新中国炼出了史上第一桶“争气油”,国人奔走相告,从此,中国人依赖洋油的历史宣告结束,可以称之为中国工业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9月27日,兰州炼油厂筹备处负责人王俊派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带着成功生产的油样前往北京,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汇报并献礼。两名来自石油炼制一线的工人受到了隆重接待,毛主席专门委托国防部叶剑英元帅、陈赓将军接见。叶剑英元帅说:“我们空军、海军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希望你们炼出更多更好的油品。”
问:据报道,当年“送中南海油样”及装油样箱已经被捐赠给了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答: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向毛主席和党中央献礼时,是用箱子装着40瓶油样。后来,这只箱子又被带回兰州,由王俊和其亲属保管了下来,这一保管,就是60多年。2019年8月22日,王俊亲属将这只箱子捐赠给了公司。公司决定将这只箱子放在企业精神教育基地,连同1000余张历史照片、500余件文献资料、200多件实物档案,共同见证着兰州石化60多年来对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实物及档案史料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兰州石化人不忘初心、产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见证和力量源泉。
问:在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专家给予了什么样的帮助?
答:在兰州石化创建初期,按照中苏协议,针对炼油、化肥、合成橡胶3项重点工程,苏联分期派来142名援建专家。他们每天在现场进行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节约了大量的材料和物资。苏联专家在援建工作中,表现出的高超精湛技术和强烈的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
问:苏联专家撤走后,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答: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突然中止合同、撤走专家,甚至拿走了在建装置的图纸,中断了辅助材料和设备、仪表等配件的供给,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的生产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也让我国刚刚建立的石油化工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两兰人”依靠自身力量进一步加快技术专家培养,通过建夜校、建技校、建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一些“卡脖子”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涌现。
问:兰州石化在炼化转型升级、跨越性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兰州石化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产业从无到有、企业从小到大、管理从弱到强,公司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筑牢了发展的“根”和“魂”。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公司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弘扬新时期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推动兰州地区炼化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01年10月起,总投资达27.69亿元的兰州石化四大重点工程相继开建。公司坚持科学管理和精细管理,大胆创新,多家建设单位齐心协力,数千名参战人员加班加点。2003年8月,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兰州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由750万吨增加到1050万吨,标志着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的建成。
问:兰州石化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经济、国防、航天等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收到了相关单位的感谢信?
答:是的,公司档案中心保管着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解放军总后勤部、“雪龙号”科考船等多家单位发来的感谢信。公司一直致力于特种橡胶的开发,其中液体橡胶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我国“高、精、尖”航天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为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5月26日,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项目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8.595亿元。该项目是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工艺包、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BR成套技术的生产装置,也是当期全球单线能力最大的丁腈橡胶生产装置,公司因此成为国内首位、全球第三家掌握高性能NBR核心技术的企业。2011年10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向公司发来感谢信,表示兰州石化分公司针对航天和国防特殊需求研发的专用高性能特种液体橡胶在我国“天宫一号”发射中作出很大贡献。作为“共和国长子”,公司始终把服务国家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攀登新的技术高峰。
问: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兰州石化分公司建设了哪些项目?
答:2001年,公司在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承建的聚丙烯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首个石油化工项目。2017年,哈萨克斯坦PKOP炼厂专家实地考察后,对公司催化剂研发能力和生产管控水平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6月5日,1000吨FCC催化剂被发往哈萨克斯坦PKOP炼油厂,催化裂化催化剂首次进入中亚市场。公司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发展战略,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问:请介绍一下兰州石化分公司档案中心?
答:“两兰”从建厂初期,就把档案工作作为企业历史文化传承和技术保存的重要工作,并坚持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管理。在重组整合后,公司于2007年成立档案中心,将其作为公司实体档案资源存贮、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中心,搭建起装备齐整、功能完善、运行顺畅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一直以来,公司坚持以“建精品工程、创一流档案”为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建立重点项目“前端介入、同步实施、验收把关”模式和全程管控机制。目前,馆藏有建设项目类、管理类等9大类别、约50万卷(件)档案资料。
问:“十四五”期间,公司对档案工作有哪些新部署?
答:“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档案工作决策部署,始终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档案管理方式提升转变的迫切需求,坚持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五大战略”(即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为要求,围绕中心、锚定一流,大力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档案工作团队,让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各项业务需求;进一步将档案收好、藏好、管好,并将馆藏档案编研好、挖掘好、应用好,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中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工作思路,让档案走进企业一线,切实推动档案管理转型升级,为将兰州石化分公司打造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提供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