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本届标准日的主题为“标准保护地球”,切实凸显了标准在人类建设绿色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为庆祝今年世界标准日,国家档案局特别向社会各界推介《绿色档案馆建筑评价标准》,对该标准进行权威解读,倡导共同践行这一标准。此举也是档案领域对“标准保护地球”这一主题的积极回应。
《绿色档案馆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档案局批准发布的国内第一部针对档案馆建筑的绿色建筑专用评价标准。该标准于2019年3月4日发布,并于同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档案管理活动和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积极应用,在档案馆库建设的绿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标准适用于评价档案馆(含各类档案馆及备份中心)新建、改扩建过程中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包含档案馆建筑应有的主要功能用房,对档案库、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等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进行全过程控制,对申请评价方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和经济分析,并对档案馆建筑进行合理的量化评分。
标准分为13章,包括规范性引用文件、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标准、运营管理、提升与创新等内容。标准与住建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持一致,如,在规范性引用文件这一部分,引用了29个国家标准和3个建工行业建设标准,依据充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家档案局在解读中指出,作为首次实施的档案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新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切实举措,也是推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发挥本行业绿色引领、科学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发布实施以来,虽然在规范档案馆建筑和绿色建筑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直接针对绿色档案馆建筑的评估标准却仍然是空白。而标准直接针对绿色档案馆项目进行评估,使得评价终于有据可依。标准突出了档案馆建筑持续发展和协同发展等新理念,将绿色档案馆建筑评价置于动态过程、环节和环境中,以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控思维来动态度量档案馆建筑和建设,并进行动态和科学评估。
标准细分了7个基础项目,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标准、运营管理,每项评分权重不同。根据标准,绿色档案馆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级别。其中,80分以上为三星级。要特别指出的是,控制项是必须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如果达不到则不予评级。标准还规定,评价过程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着重突出了档案安全、建筑安全、人员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在“14版国家绿标”“四节一环保”评价体系的框架下,标准增加了对档案馆建筑安全、档案保管安全、方便群众利用、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绿色性能的综合评价,扩展了档案馆建筑的“绿色”内涵。在档案安全方面,标准明确了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防护,提高档案馆建筑的安全可靠性,便于档案资源利用等要求。在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质量等部分,标准专门针对档案馆的场地安全、绿色出行、室内装修材料质量、消防与安防以及档案保存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明确规定档案馆内禁止吸烟。
标准的另一亮点是强调“绿色”在档案馆全生命周期内的设计与实际应用。如,结合查档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标准提出“绿色出行”理念,即在馆内和馆外设置自行车或电动车自助区域及电动车充电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