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提出档案工作“三个走向”的重要论述。“十三五”期间,杭州市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局和浙江省档案局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走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杭州“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建设,发挥档案工作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档案信息化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
以数字馆(室)创建为龙头,夯实数字治理档案工作基础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本级和所属13个区县(市)全面完成数字档案馆创建,2家通过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其中杭州市档案馆172万卷馆藏档案应数字化率达100%。同时,杭州还实现了市级部门数字档案室创建全覆盖。
此外,杭州市档案主管部门运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实施档案“互联网+监管”,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重点项目等开展“双随机”掌上执法检查,让监管有迹可循,提高执法效率和公信力;建设档案业务监督指导系统,在线对档案工作进行日常督导和年度评估考核,不断提升档案监管质量和效率,努力夯实城市数字治理的档案工作基础。
以接轨“城市大脑”为突破,服务政府数字化转型
“城市大脑”是杭州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的重要支撑。杭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以接轨“城市大脑”为突破,大力推进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以“单套制”进馆为目标,在2012年建设完成党政外网电子文件归档系统的基础上,2019年建设完成党政内网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全面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党政机关全覆盖;2016年建设完成“最多跑一次”事项电子化归档系统,实现对各机关、各类行政权力事项和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数据的在线归档,截至2020年9月,在线归档电子数据1052万条,有力服务政府数字化转型。
今年,杭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联合市数据局开展“城市大脑”运行数据归档工作,现已完成社会管控、城市运营、企业复工、健康码等7类共计1.76GB的电子档案收集工作。
以档案智慧应用为目标,努力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按照“平台共享、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站集成”的思路,建设了“杭州市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全市档案馆馆藏和馆外共计243项125万条民生档案数据目录,形成全市域馆际之间服务协同、业务协同、管理协同、数据协同的管理格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档案“掌上”查阅。
同时,杭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积极推进村(社区)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数字档案室互联互通,让群众不出乡镇(街道)、村(社区)就能查阅到相关档案;建立“省外协作查阅、省内跨馆服务、市内馆际联网”的档案远程利用服务体系,实现长三角地区婚姻、移民、职称评审、学籍、知青、军转等15类民生档案的远程利用,使档案利用者免去舟车劳顿,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
以数字赋能为依托,服务城市建设管理
2017年,杭州城建档案馆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示范数字专业档案馆。杭州城建档案馆开发应用城建档案地理信息系统(GIS查档系统),6秒钟内即可从7000多万页的档案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的任意一页,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建设系统实现市民“零材料”刷脸查档服务。
杭州城建档案馆还开发建设了杭州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在线接收系统,实现工程不同阶段档案过程管理和一次性移交。工程档案验收时限从15天缩短到提交后即可实时验收,有力改善了建设行业的营商环境。此外,其所建设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系统有力促进了沿线工程建设审批提速和管线安全。
以信用档案建设为切入点,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杭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以信用档案建设为切入点,制定了《杭州市信用档案管理办法》,指导规范信用档案建设;联合信用管理部门深度挖掘和充分运用覆盖全市的29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记录和186余万份法人信用记录,与馆藏民生档案数据进行关联和交叉比对,确保信用档案准确、完整和可溯;归集338类2947项3.66亿条信用信息,形成城市个人信用分——“钱江分”的判定基础;将档案执法信息和档案服务机构信用评级纳入“信用杭州”信息平台,丰富信用档案信息来源。
如今,在杭州市推行的“舒心就医”和打造“信用免押之城”等惠民措施中,信用档案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人民群众在信用档案工作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在以档案信息化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杭州市档案工作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当前,杭州档案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三个走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充分发挥电子档案数据的国家战略性基础资源作用,推进档案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转变,服务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建设全市域数字档案智慧服务平台,推进档案由分散管理向市域一体化转变,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一步建立快速响应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档案服务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